日之丸雪國的足球訓練(2019年1月)

2019年的第一份專案,是帶三名台灣國中的足球員去日本新潟的開志國際高校,參加學校足球部的訓練。
來到新潟的第一印象-一片白。 一月的新潟,基本上每天就是下雪-積雪-多雲-強風-下雨的循環,偶爾會看到太陽露一下臉。

第一天小選手們到場上碰碰球自主訓練,試著習慣冬天帶點雪水的人工草球場,隔天參與晨練,散步看看環境。
第二天就是鏟雪加訓練,比平常強度大的練習成員,逼搶、壓迫、速度、控球都高上一級,還有沒經歷過的嚴酷天氣環境。第三天是積雪中的體能訓練,最後是室內練習。很累,但也看得出他們有所突破,主要是心理上的部分。
日本高中足球每年有兩場大賽,一個是夏天的高校總體,另一個是秋天開始一拼到跨年的選手權大賽。今年新潟高校足球選手權地區大會總共有44所學校參賽,拿下地區優勝的帝京長岡、準優勝的北越高、還有過去踢進全國大賽的,有很多成員來自地區&職業俱樂部的U15系統。就足球競技強度和水準來說,新潟不是排前面幾名的縣市,但在地方俱樂部、相關機構、協會的努力下,也能培育出能有實力拼進全國八強的高校球隊。

只要環境的競爭與強度增高,就能逐漸累積結果。當然,還要加上不斷學習新知的指導者們。
開志國際不是地方強豪,但有可以和強隊多次對戰的環境。這也是台灣要設法創造的東西。
至於日本是適合讓台灣小選手去挑戰的環境嗎?回答這個問題之前,我必須先對台灣某一種現象做點說明。
一直以來,台灣都有種習慣,常用「國家」&「地區」作為區分足球風格的判斷標準-像是西班牙等於傳控、大不列顛的國家喜歡踢4-4-2、日本講求傳導團隊組織、南美怎樣怎樣等等。
所以,當最高層的足球協會要選擇國家隊總教練、負責統合青訓與成人隊的技術總監時,喜愛足球的人們常會用「哪一國=哪一種足球」的方式去討論,未來台灣會走向哪一種踢法與風格。
但這樣的判準會過度化約問題。
我舉個例子,很多人會覺得, 日本足球深受其民族性與社會氛圍影響,會要求球員以團體為重,比較不能接受個人帶球突破的足球風格,甚至連媒體都有這樣說過。但事實上,日本的職業球會在10年前就意識到這個問題,從青訓開始就做了改變, 現在日本還沒有出現能在歐洲賽場上一夫當關、個人技巧高超的巨星,但不該把這件事與日本文化的影響劃上等號。我們可以從一個國家的足球風格看出其風土民情的影子,但在缺乏數據統計、實際查訪的情況下,把缺乏個人突破能力高超的球員歸因於「民族性」、「社會氛圍」,似乎是過度推論下的「化約」。
另外,現在的日本,有監督喜歡球控在腳,也有俱樂部踢積極向對手施壓逼搶的戰術,在中場安排6名球員,還有主打邊路破壞的踢法。的確,日本在球員的個人戰術養成,可能是一套系統下去培養,但這絕不能說,「日本」的足球=XX踢法與風格,頂多國家隊監督的哲學=日本國家隊目前的走向與踢法。
回到剛剛的問題,日本足球環境適合台灣小球員去挑戰嗎?
我的想法是-可以,但要看選手自己。
目前開志國際高校有三位台灣人,一位二年級的陳世賢,兩位剛入學兩個月。學長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就能用日語和隊友溝通,甚至可以開玩笑捉弄對方,適應得算非常好。跟他同一年入學的留學生中,有一位來自奈及利亞的藍球留學生,到現在還是不習慣用日語,還是動不動想用英文,適應狀況完全不同。
另外,在千葉縣曉星國際中學部的劉炫緯,入學前有先去上日語課程,他的適應速度更快,在旁邊看他和全隊一起練習時,已經跟日本人沒甚麼差別。加上他本來就是這世代中比較特別的選手,目前中學三年級的劉,已經開始跟高中部一起練球,也被選入千葉現訓練中心。今年14歲的劉炫緯,如果有機會被選入9月的U16亞洲錦標賽預選賽名單,我相信能為U世代的台灣國家隊帶來不一樣的刺激與變化。

開志國際高的陳世賢就過得比較辛苦一些。一開始花了不少時間適應,中間也有因為表現不穩出現低潮,但他的確是和開志國際一起變強,面對今年夏季總體大賽的縣內四強日本文理高,開志國際踢得出威脅對手的足球,雖然最後輸了,但球隊整體正在成長。
一般來說,選手的特性與基本成型是在16歲,所以現在有「能不能成為職業選手大概16歲就能看出未來」的說法。

不過那比較是講「成為甚麼類型的選手」,而非「可不可以成為職業選手」。世界很大,職業不代表一定得到歐洲五大聯賽、中超、日韓這些地方。
台灣足球一直給人「總差一點」的感覺,是因為我們要不過於低估自己,要不高估了自己。如果沒辦法對自己的處境與位置做準確的判斷,就沒辦法在面對比自己強的對手時,建立出下剋上的戰略設定。
還有,重點不是當地球員好的部分,而是透過這些海外經驗找出自己所擁有的武器。
就我接觸到的台灣女足來說,去年11月後半去岡山湯鄉Belle參加練習的年輕球員-蘇育萱和林欣卉,他們的腳下技術對上岡山湯鄉一線隊的成員時,可能佔不到什麼便宜,但他們各自有自己擅長的武器,在訓練量最重的練習對抗賽中,岡山湯鄉的球員也漸漸知道他們擅長的事情。

也許對於位置空間的解讀能力還不成熟,但只要到更強的球隊,他們這些部分可以被隊友補足,發揮自己擅長的武器。
待過南美、東京綠茵青訓、日視美人擔任過教練職的岡山湯鄉監督亘崇詞,在來過台灣遠征之後提到,台灣選手擁有日本選手沒有的東西,日本是依據自己的現有環境與狀況打造了屬於大和撫子的體系,除了一些足球場上的原理原則,台灣沒有必要一定得跟日本一樣,也不需要完全仿照某一國、某一種方式。

問題從來不是去哪個國家挑戰,而是願不願意挑戰,還有為挑戰做準備和分析,真的花心思整理自己作為一位足球選手的特點與弱點,以及怎樣補足弱點,強化武器。
做好一切能事前準備好的事,然後等待結果。
也許這樣講很不負責任,但競技就是這麼一回事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