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實戰配球重不重要?-日本與台灣學生棒球





不管是U18青棒世界盃,還是U18亞青賽,都是台灣棒球迷觀注的重要國際賽事。入選成為國家代表隊的球員,不少是剛在6月的職棒選秀會上獲得球團指名的潛力球員,還有跟美國職棒球團簽下小聯盟合約,準備開啟棒球旅美生涯的未來之星。2018年的U18亞青賽,台灣在關鍵的比賽擊敗由日本甲子園明星組成的U18日本武士隊,先發投手王彥程繳出9局失1分的好投,幫助球隊闖進冠軍戰。




U18投出精彩表現的王彥程


台日高校棒球的交流很多,當日本的教練與球員被媒體問到「對台灣球員的印象」這類的問題時,總會從他們口中聽到稱讚台灣選手「爆發力好、身體素質高、速度快」的好話。說真的,台灣棒球目前還是偏向精英的培訓體制,科班的球員素質真的不會輸給日韓,這次U18的成績就能證明這一點。


代表台灣是能培養出一流棒球選手的國家。


當國際賽輸給日本時,「為什麼台灣成棒與職業水準會比日本差呢」這樣的問題,就成為球迷上網必討論的老話題。選手的臨場反應、守備的穩定度、控球穩定度......,大家可以舉出各種不足之處,最後還會歸到棒球人口基數這類根本性的差異上。


在棒球的世界,投手和捕手是最重要的角色,如果他們的配球能讓打者打不好,就能掌握比賽走向。當投手投出的球被打者重擊,捕手也要負一些責任。


看了一下台灣的學生棒球,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。

一流棒球強校的捕手,在比賽時得一直注意休息室,觀察教練比出的暗號。


因為教練會下達配球指示給場上的捕手。


難道,唯一可以從本壘後看向全場、離打者最近的場上指揮官,必須完全聽從休息室教練的指示,才能完成一場比賽嗎?


我想,台灣輸掉的東西,可能不是人口、訓練強度,而是臨場的「判斷」能力。


實戰配球重不重要?



2017年,我去崇越採訪一位有過日本獨聯/澳洲聯賽經驗的日本投手,問了崇越總教練對於這球員的評價,他說:


「如果把棒球想像成一場棋局,投手的球種、球速、控球還有防守的隊友都是你對抗敵人的棋子,那他就是個會下棋的投手。台灣有許多好選手,但這些選手未必會下棋,有時只把自己當成教練的棋子,這樣只是被動的一方。」


競技(Sports)和體育最大的不同在於「判斷」,一位運動員在參與一項競技時,他需要理解規則、在比賽中要有「該做甚麼」、「可以做甚麼」和「想做什麼」的想法,因為競技是一項必須遵守規則進行輸贏、攻防、鬥智的活動。所以我們常聽到競技球隊會在賽前開作戰會議、賽後檢討會,因為競技是包含思考與判斷的活動。


如果拿掉判斷與思考,會發生什麼事?


還記得某一年經典賽,對手擺短棒點了個位置巧妙的滾地球,台灣的投手接到球後依照過去練習的習慣下丘撿球轉身快傳一壘,結果原本準備接滾地的一壘手離開壘包,二壘手進到二壘準備,球就飛過了沒人站的一壘,敵隊跑者一次回家。


投手捕手傻在場上,因為這真的太扯了。


在這不是要抓戰犯,因為對方點得巧妙,台灣代表們來不及反應。


如果我們不在球員成長時給予他們足夠的實戰刺激,當他們進入成棒/職業後,類似的事可能會一再發生。



日本高中怎麼做?先試再檢討


先聲明,台灣的確產出不少好捕手,但和國外相比,真的有點少。


我對日本棒球比較熟,所以舉日本為例。如果您覺得我是在喊「日本好棒,台灣好鳥」,建議趕快按「X」。


日本高校監督也會指導投捕配球,但他們很少在比賽時一直給配球暗號,教練可能會下些防守上的戰術,或是針對怪物級打者下達特殊指令,像是連續保送哥吉拉松井秀喜的明德義塾監督馬淵史郎。



五局休息時間拉正...不是,和選手檢討前面配球問題的馬淵監督


日本的監督會透過喊話、攻守交換的時間、五局休息時段、賽前賽後,向選手傳達他們在場上沒做好的部分。先不論他們的教法古不古板,但至少會把配球交給投捕。當然,如果是像春甲、夏甲這樣的年度大賽,教練會做比較仔細的提醒與協助。


不過,提醒再多,教練終究是球賽的配角,主動權還是在球員手上。



學生教練&分析員


在日本,學校的棒球社監督除了負責技術的教導、擔任球員的心靈導師,最重要的還是負起球隊勝敗大責。如何讓球員在身心健康的狀態下成長茁壯,是教練們最重要的任務。任何一項球類競技運動,對戰時就像下棋對弈一樣,要想辦法找到對手的弱點將其擊敗,戰術與情報分析是左右勝負的關鍵。但就像前面說的,學生球隊的監督不只是要負責球隊勝敗,還有球員的成長與品性教育,不可能有那麼多的時間,把每個對手的資料收集起來進行詳細分析。


這時,在大賽前無法成為球隊主力的隊員們,就必須肩負起戰情蒐集/分析的任務,幫助球隊擊敗對手。人員比較充足的球隊,還可以讓部分社員在大賽期間專心負責這項工作。有時他們被通稱為「學生教練」,或是分析紀錄員。


學生終究是年輕人,擔任教練/分析員的工作,一定會出現失誤或是不足之處。但在社團狀況允許的情況下,棒球部還是會讓球員擔任這樣的角色。因為學生棒球不只要磨練學生的技術與心智,也是幫助學生培養資料收集、分析能力的環境。


若沒有走向職業,「資料的收集&分析」也是往後在各行各業工作的重要能力。


雖說勝敗教練扛,但選手對於自己的失誤,一定會記得很清楚,這些實戰上的「判斷」,都是選手推動成長的糧食。


當然,台灣的棒球環境是一個結構問題,為了球隊的補助與存活,教練有戰績壓力。如果我們就這樣停止討論與改變,不就陷入了永遠無解的循環,只能被動地期待天賦異秉、腦袋靈活的選手開竅。


希望未來台灣也能創造讓選手們能夠這樣成長的環境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