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Negishi Shota

【翔太足球筆記(七)】果然,足球是項複雜的競技

日語原文連結

作者:根岸翔太 翻譯:sportspon

因為疫情,在家的時間變多了,開始有了閱讀的時間。指導是一項習慣向他人進行「輸出」的工作,最常見的狀況,就是日常的訓練。

現在可以用文字進行「輸出」,我想,比單純的閱讀吸收還好一些。

因為有這樣的感覺,可以抱著比較輕鬆的心情,重複閱讀那些曾讀過的書籍,有時也會很用力地去讀。當有別的想法在腦中浮現時,就會把手上的書停下來,跑去翻別的書籍。


「足球一點都不簡單」


這是我在一年前開始寫足球相關文章時,第一篇的標題。再次思考之後發覺到的是,選手是不同的「個體」。在場上有11個人,彼此連結後組成團隊,勢必會要面臨「不確定性」的出現,應對這充滿各種「不可預測性」的環境。所以,曾有人提出,足球是一項需要用「複雜性」來把握,包含「戰術性週期性訓練(Tactical Periodization)」理論之競技。


這是一項融合了運動科學、複雜性、心理學、人類觀察等各種跨學科領域思考的理論觀點。讓我更驚訝的是,這個論點已經有30年以上的歷史。



關於以建隊模型(game model)來建立球隊這件事



稍微回想了一下,去年擔任U15球隊總教練的時候,實際用建隊模型的邏輯來建立球隊。

建隊模型這四個字聽起來好像是件很厲害的事,「足球大致上可以分成四個局面來統整歸納」。其實所謂的建隊模型,指導者大概都有一定的認識與畫面,建隊模型則是用文字語言將其整理出來。


首先,我要先向選手、一起工作的夥伴道謝,自己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。特別是選手們的反應,讓我察覺到很多事情。在實際規劃了建隊模型,經過半年的實戰後,我理解到以下這些事:

比賽分析變得比較容易

●在談建立建隊模型時,大環境是很重要的因素

●最重要的是,每天的訓練


ー簡單的原則

ー分組進行訓練的重要性

ー不只是四個局面


●比賽分析變得比較容易

比賽變得比較好分析,所以能做很多事情。足球是自由的,但對球隊而言,不管在面對哪種狀況時,都必須要找到一個「解答基準」。如果自由度過大,反而會讓選手失去沒有自由,無法判讀狀況做出反應。


「什麼是現在可以做的」

「什麼是現在不能做的」


整理想要做的事,確認這些想法在比賽中的可行性。比賽時,球場上有對手的存在,會對我方的play產生許多影響。在對手的影響下,我們還能做出自己想做的play嗎?可以作到怎樣的程度呢?在什麼局面與狀況下,我們會受到阻礙?

建隊模型的建立,可以協助球隊進行判斷。

在和教練團夥伴確認時,也能夠更有效地進行溝通。


在談建立建隊模型時,大環境是很重要的因素

建隊模型不是「教練想踢的理想足球」,是處於理想與現實之間的事物。

說到建立建隊模型一事,除了和球隊裡的選手組成有關,也必須要考慮到球隊所處的環境。

舉例來說,去年聯賽開始前,我們一直在煩惱,當球隊處在非持球的狀態時,要不要讓選手採取向對手半場高壓的方法。考量到自家選手身體強度上&心理層面的特徵,想要做積極的壓迫。但又想到,這是選手們第一次踢90分鐘的聯賽,加上夏天時還有安排在白天的賽程,這種踢法可能不太適合。

最後,我們決定採取這樣的策略,因為去年的青年聯賽總共可以跟換7名選手,如果安排妥當,就能有效地活用選手各自的特色,讓很多選手上場比賽。所以說,球隊要面對的賽事,也是建隊模型要考量的要素。


像是ー

球隊參與的大賽是淘汰賽還是聯賽?

對手的等級強度如何?

大會規則、球場場地的狀態?


這些都是要考量的要件。

●最重要的是,每天的訓練

比起設計出漂亮的建隊模型,如何透過訓練來讓選手逐步沈浸在這套判斷基準系統中,是更重要的事。就算指導者作出了完美的模型,沒辦法發揮效果的話,是不能派上用場的,就只是畫了一張大餅而已。

關於加入人性觀察學、結合學術性理論等要素的「戰術性週期性訓練(Tactical Periodization)理論」的足球訓練,有許多訓練上的法則,對這部份有興趣的朋友,可以去調查看看。



ー「簡單的」原則

在實際運用建隊模型前,我請教了許多指導者,很感謝他們。

再和他們交流過後,我在心中一直記得,「簡單」很重要。所謂Play的原則,它既不是法則、也不是模組(pattern),如果不是能夠讓選手好理解的設定,選手在場上會難以行動,或是變得太過自由。


在去年聯賽期間,我充分感受建立設定的困難度。




—「分組進行訓練的重要性」

舉例來說,同樣是4vs4的防守練習,右中後衛、右邊後衛、右中場(後腰)、右邊路作為訓練設想的位置時,練習的重點就會有所改變。在什麼時候、狀況下要對選手要求進行前壓(challenge)&支援(cover)。另外,我也發現,透過區域小組式的控制,可以讓中後衛(CB)&邊後衛(SB)在比賽中產生良好的化學效應,彼此能更有默契地去進行防守。由此可見,若沒有好好地構想設計訓練,就沒辦法讓訓練接近實際比賽,還可能會讓訓練的效率變差。


但是,不預設選手在比賽時可能會產生的相互關係,單純進行2vs2包含(challenge)&支援(cover)的訓練,也是很重要的。這有好有壞,不能只看構想,要以球隊的狀況去決定,哪一種方向的訓練要優先進行,能否取得平衡,這些都是要去思考到的重點。


—不只有四個局面

思考足球比賽的狀況時,大致能區分成四種狀況:我方持球(攻擊)、失球(從持球轉換成非持球)、我方非持球(防守)、搶回球(從非持球轉換成持球)。從基本上來看,這樣的區分沒有什麼問題,但若真要分析比賽的話,我也發現到,只從這四個局面來設想是不夠的。


例如,在非持球(防守)時,有要針對對手「建立進攻(build up)」的部分防守,也有防止對方突破我方陣線的防守。這兩種防守的目的不同,前者是為了奪回球權,後者的目的則是固守自家球門,避免被進球。這就意味著,防守是沒辦法用一個主要原則就能概括解決的事情。但為了方便理解,考量到以上狀況,設定(Play原則)時要盡可能地簡單,只設定必須要設定的事項。當遇上像是上述防守的狀況時,也必須做出整理才行。


經過這些,我再次感受到比起紙上談兵,實際執行建隊模型,是件多麼困難的事。每次的練習都得100%全力以赴去做,才能發現需要改善的地方。透過這樣日復一日的過程,球隊才會變得越來越好。



【寫在最後】


比起流行的理論、方法,我想「本質」才是更重要的事物。足球其實是很單純的一件事,在比賽中你為了要比對手進更多球、必須把球踢進對方球門,守護好自家的球門。關於建隊模型或是球隊的管理,不會只有一種方法與解答,也有人採取否定建隊模型的做法。但是,它是正在被使用的一種方法,也具有一定的普及度。所以知道「建隊模型」這件事本身並不是件壞事。但我也對於總是從建隊模型來思考足球的人,有些在意。


約三四年前,在日本足球圈,「建隊模型(game model)」這一詞語開始流行起來。那時很多人好像知道這指的是什麼,但很少人能說明清楚。對此,我想感謝那些願意和我分享、討論這件事的人們,因為遇到他們,我才能漸漸地理解建隊模型是怎麼一回事。同一時期,日本國內也開始出現用日語介紹各種複雜的「戰術週期性訓練(Tactical Periodization)」理論的書籍。反覆閱讀這些書籍後,發覺這些具有根基的理論,真的非常有趣。



在這本書中,作者有提到Vitor Frade講過的一句話:


「只知道足球的人,沒辦法真的理解足球(暫譯,原文サッカーしか知らない者は、サッカーすらも知りえなくなる)」。


借助其他領域,似乎能幫助人們更加理解足球這項複雜的競技。競技科學、組織論、複雜性、心理學、溝通技巧、其實包含了很多不同的部分,技術、戰術只是裡面眾多要素的其中之一。一年前我剛讀到這本書時,只有覺得內容有趣、感受到這些論點的困難而已。


我的職位,是要進行「輸出」工作的位置。

必須實際去體驗、經歷喜怒哀樂、煩惱、學習。


對於書中論點有興趣的朋友,請一定要去查看看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