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2020台企甲】課題在「總體戰」-4/26 台北大同vs台中FUTURO
已更新:2020年4月30日
作者: 根岸翔太/戰術解讀
彭善豪/編輯、翻譯、攝影 前言-
這是Sportspon今年的新嘗試,希望能夠透過不同指導者的視角來觀看台甲的比賽。 負責戰術讀解的根岸翔太,已經在台灣生活四年,目前擔任DESAFIO U15俱樂部的總教練。 想做這嘗試想很久了,但總是無法開始,因為勢必會碰到很多難題,用語、編輯、觀點⋯這些都會是課題。而且,說到競技,若不能結合「靠近選手&指導者的角度」與原理原則去看,那個坎就永遠存在。一個人的力量不夠,所以才會與在台灣少年/青少年耕耘多年,為了教導球員不斷提升自己中文的教練合作,試著提出和以往不同的內容。因為他沒有那種由上往下的姿態,而是用自己累積的足球邏輯來看待這些。 這系列主要會有的內容是:
1.賽事內容 2.指導者的觀點 3.增加觀戰有趣度的切入點
不囉嗦,馬上進入比賽吧。
4/26 大同vsFUTURO

4/26,台灣企甲聯賽來到第三輪,去年冠軍大同對戰台中FUTURO。受到疫情影響,原本在國體大的賽事,移師到台大竹北校區人工草球場舉行。 雙方都保持和前一場相同的基本陣型,大同1-4-4-2、FUTURO則是1-4-2-3-1。FUTURO選手的配置有比較大的調整- 小森由貴從原本的中場移至右後衛,改由李茂和趙明修搭配雙後腰。原本負責球隊攻守/陣型平衡的小森,當他到邊路後防時,FUTURO持球時,陣型會產生甚麼樣的變化呢?
上半場-雙方皆長球、第二落點的準備
開賽後,可以看出來,兩隊在戰術上似乎都不是持球推進,都是想用長球來作攻勢。雙方的球門球也都是直接開大腳出去,並沒有打算用短傳去組織持球。
大同方面,大多是大腳到中央,看起來是希望透過自家前鋒與FUTURO中後衛的拼搶,運用對抗上的優勢贏下球權發起進攻。而FUTURO很多次從左邊路去做突破。因為場上邊路的球員身型比較小,如果是在邊路爭球,大多會是「斜向」的拼搶。對FUTURO來說,比起中央,在邊路拼得球權的機會相對高,就算失球,也是在邊路區域,大同馬上就做出反擊的難度也比較大。不過,FUTURO並沒有一定是從左邊發起,賽前應該沒有做像是「球隊持球從左邊開始」的設定。

比賽中,FUTURO比較能在拼搶中的「第二落點」拿到球。FUTURO的邊路對於第二落點有所準備,球門球發球時也會往靠向中間,看得出來,這樣的配置,是考慮到山內惠太/洪子貴在速度上和拼搶對抗上較強的特點。第二落點周邊人一定比較密集,當球得手後,如何保持住球權來進行攻守切換,是很重要的事。在這一部分,運用一兩腳傳球來轉換陣地的FUTURO,是做得比較好的一方。此外,當對方在第二點奪到球時,FUTURO的選手反應快,拼搶意識也比較積極。 第33分鐘,FUTURO獲得一次角球機會,由山內開球。朱益成稍微向角球靠近,將大同的防守球員稍微吸引出來,山內將球開至第二根門柱區塊,陳庭揚向前躍起頭錘射門,為球隊取得第一分。

根岸觀點-游移在陣線之間產生的效果
就上半場來看,FUTURO持球時如果能更積極地針對大同「中場線-後衛線」中間的區塊去發起進攻的話,會產生更好的效果。當FUTURO在第二點拿到球開始組織時,山內惠太常會進入到中場-後衛陣線間拿球,這時前場的陳祈瑋和朱益成就有機會瞄準大同後衛身後的空間。其實FUTURO可以多這樣嘗試。
大同採取4-4的陣線,試圖用這樣的站位防線來阻擋FUTURO。但這4-4並沒有讓中場-自家半場間的空間變得緊密,對於FUTURO持球選手好像也沒有採取積極的壓迫。另外,FUTURO這邊,像李茂這種在前場1vs1對抗性強的球員偏少,大多是在對方中場-後衛線間找出空間Play的類型。這樣的話,更應該多用。
藍色:Futuro
橘色:大同
圖1可以看到,當FUTURO的球員來到大同四名球員的中間時,可以給大同的球員在判斷上增加負擔,就有機會擾亂大同的陣型。

對大同來說,他們得要考慮:
1.誰要去盯那個人
2.他拿球是誰要上前壓迫
3.當有人去壓迫時,其他人/空間的補防要怎麼做
對FUTURO來說,當在大同陣線中間的球員拿到球後,必須觀察:
1.對手的誰上來逼搶
2.哪裡有可運用的空間/現在誰「沒人盯防」
比如說,如果大同是邊後衛上前,邊路就出現空檔(圖2)
如果是中後衛上前,中間就會出現機會(圖3)
從這場來看,遇到這種局面時,大同大多是中後衛上前。
就上半場來看,台中FUTURO是比較能掌握住比賽節奏的一方。
下半場-情勢「左變」

下半場開踢後,大同的持球時間增加了。和以下幾點有關係: 首先,大同守門員開球門球時不再直接大腳開長球到中線,交給中後衛後從中場往前推的畫面變多了。
其次,大同前鋒陳瑞杰開始在左邊路這邊尋找空間、控球傳導。另外,從上半場後段開始,安以恩就逐漸從前鋒位置退到中場,常常進到FUTURO進攻中場-後腰這區塊拿球,這令大同在左邊路的人員變多。再來,大同的雙前鋒不會一直在FUTURO的中後衛周圍,大多是到靠近有球的「邊路-中場」之間跑動。這樣一來,大同就能在有球的區域製造出人數優勢。
(p.s.這其實看轉播畫面很難看到,是依據大概狀況去做推斷)

第三,下半場FUTURO在右邊路更換選手,右邊路防守時的站位跑動與上半場不同。 在這些因素影響下,大同這邊能在場上取得較好位置的選手變多,加上原本就有的體格/速度優勢,逐漸掌握比賽節奏。 第49分鐘,大同安以恩找到機會,突破後在禁區外起腳射門,追平比數。 過沒多久,FUTURO的朱益成在前場成功搶斷,在禁區帶球將人吸引到底線找到了陳祈瑋,陳門前起腳,幫助球隊拿下第二分。 對大同來說,因為陣中有很多速度快的球員,比起體格上的硬碰硬,他們更需要製造出寬廣空間中,和對方防守球員1vs1突破的局面,才能創造殺機。為了活用速度這項武器,大同必須要將球送到速度快的球員腳下,讓他們在有1vs1過人突破的空間下向球門推進。包含守門員處理球的方式,大同都是從自家後場開始持球往前,球員腳下有球的時間比上半場多很多。

第77分鐘,前方有空間的原田往前突破至底線,把球傳到陳瑞杰腳下,他沒辦法射門,但後上的張豪偉掌握了機會,大同再度追平比數。 大同的第二顆進球,是Elias在中線搶斷後,透過林志軒-安以恩-張豪偉的連結將球轉移到左邊,有速度的球員帶球突破到邊路後傳中,再由後上球員完成射門。 另一邊,FUTURO漸漸無法維持上半場時有球側的人數優勢,給大同的空間越來越大,球的流動節奏變快,成了被動的一方。 最後,這場比賽就在大開大合的快節奏下落幕,2:2握手言和。
往後的觀察點- 課題在「總體戰力」:不同計畫與考量的重要性 連續兩場比賽,FUTURO都是先取得進球後遭對手追平。在這場比賽,因為守門員負傷退場,在4+1(4名外國人籍+1名亞洲AFC籍球員)上場名額規定下,若FUTURO要更換外國籍守門員上場,為了符合規定,就必須從其他位置再換上一名台灣選手,才能維持只有5名非台灣籍球員在場上的狀況。因此,FUTURO在制定比賽計畫時,勢必要考量這一點,而的確是很有難度的課題。 足球不只場上先發11人的戰鬥,當場上有選手意外受傷時,替補上場的球員將會對比賽產生很大的影響。從這一點就能看出,足球是一場包含監督、教練、選手、季前補強、不同戰術計畫的「總體戰」競技。所以說,當原先的構想無法順利進行時,有沒有不同的備案與計畫,將是球隊能否往上一層的關鍵。 賽事影像連結:https://youtu.be/f1RGCC0-iiw 作者簡介: 根岸翔太 E.C.Desafio U15 總教練 2017年曾效力台北紅獅 AFC-B級教練資格 彭善豪 Sportspon負責人